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2022-09-26 10:00

分享到

从文艺创作中能听到一个国家前进的脚步声。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国期待精彩的讲述。


文艺作品只有文化辨识度鲜明、美学风格独特,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才有根底。


文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英雄主义的赞颂、对时代进步的讴歌,具有跨文化传播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6年后再次提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还是忍不住激动落泪。2016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国外演出。演出过程中突然停电,这时候,盲人演员自发地在黑暗中走到舞台中间,共同轻唱《天下一家》。音乐缓缓流淌,台下的观众把手机电筒打开,亮光闪烁,如同星海。艺术的魅力让每个人都沉浸在感动之中……多年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向世界传递爱与美,成为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反映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让世界看到一个文明进步、充满希望的中国。



面对面,展示生动立体的中国



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样一个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纪录片《无穷之路》从追问开始,5个人,3个月,深入6个省份14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地区,用镜头呈现强烈的今昔对比,记录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无穷之路》中,在广西河池市刘三姐镇乍洞村做扶贫志愿者的外国友人尼克感慨道:虽然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破解贫困的办法,但中国的脱贫工程是一套更加完整的计划,不仅带领民众走出贫困,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从文艺创作中能听到一个国家前进的脚步声。“中国有14亿多人口,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何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中把握机会、蓬勃发展?”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里,两位外籍主持人实地行走探访,将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的中国智慧娓娓道来。综艺节目《功夫学徒》以纪实真人秀的形式,通过不同国家年轻人深度体验不同职业,展现中国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重要成就。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国期待精彩的讲述。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涵盖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个前沿领域,中国科学家用英文讲述探索道路上的泪与汗、失败与坚守、收获与喜悦,带领观众走近科研现场,尽显中国科学家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风采。


每一项科技创新,都是对深度、高度、速度的极限挑战;每一项重大工程、国之重器,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智慧中国》《创新中国》《高铁,我们的故事》《登珠峰的人》《神奇的嫦娥五号》……在这些画面精美、叙事讲究的纪录片中,观众能看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看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坚定信念,能看到科学家们不断创造奇迹的自信自强。这一幕幕科技创新的影像,为时代留下一份份生动详实的记录。



手牵手,以艺术魅力感染人、打动人



在法国波尔多市加隆河畔,一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女孩坐在古筝前,动人的音符从指尖跃出。一曲奏罢,周围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在异国他乡奏响中国民族乐器的95后年轻人名叫彭静旋,目前正在法国留学。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彭静旋的作品有很高播放量。彭静旋明白,表演形式只是吸引观众的第一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才是作品获得持续关注的原因。“正是中国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也让我们留学生有勇气在外国街头进行表演。”


戏曲、民乐、书法、国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赓续至今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追求,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川剧演员沈铁梅深刻感受到10年来出国演出的变化。最早“出海”的戏曲作品多是以“做”“打”为主的折子戏,具体到川剧来说,主要是“变脸”。现在,国际舞台越来越多地引进以“唱”“念”为主的整台大戏。近几年,沈铁梅在将中国传统戏曲《思凡》《凤仪亭》等剧目带到国外时,既融入诸多创新元素,又保留川剧的原汁原味。她深知,文艺作品只有文化辨识度鲜明、美学风格独特,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才有根底。


前不久,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到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这其中有讲述中国工业化历程、展现“中国制造”风采的《大国重工》,有描写中国瓷器文化、意境典雅隽永的《画春光》,还有表现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的《掌欢》……作品风格各异,无一不是人物鲜活、情节生动。《2021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作品1万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类应用用户达1亿多人。


中国网络文学走红世界,不仅得益于媒介推动,更是中国文化的号召力使然。从外国网友留言来看,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惊叹于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和瑰丽想象。作品恢宏的故事背景、拥有强大行动力的主角、披荆斩棘一路逆袭的故事,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都感受到积极昂扬的力量。



心连心,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电视剧《红楼梦》《父母爱情》在国外一播再播,成为外国观众追着看的剧作;电视节目《中国农场》受到外国农民朋友欢迎,他们通过这档节目学习农业新技术;抗疫题材纪录片《冬去春归》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映,让世界看到中国抗疫的决心和力量;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海外播出反响强烈,实现中国综艺节目模式出海……艺术是世界语言,文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英雄主义的赞颂、对时代进步的讴歌,具有跨文化传播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云南姑娘董梅华拍摄的自然风光、田园生活和日常饮食,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吸引众多粉丝。四季三餐,花草入食,景颇舂菜、云腿酥、蘸水辣等美食主题的单期视频播放量达千万级,正如一条点赞数最高的留言所写:“在各国语言中,‘晚饭准备好了’有不同的发音,但传递的情感是共通的。”纪实节目《致我们共同的地球》讲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动人故事。这些年轻人有的潜入太平洋清理海底垃圾,有的在国外援建小学,有的守护濒危象龟。他们不畏艰险、不求回报,致力于公益事业,为的是地球更美好的未来。


2021年9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青铜组雕《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矗立于希腊雅典阿果拉广场。在爱琴海的阳光下,孔子和苏格拉底两尊青铜雕像分立东西,彼此相对,似在默默交谈。雕塑以伟大思想家之间的“对话”,象征人类文明的交流,传递出对文化共融、艺术共创、人心共通的呼唤。


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正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选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