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观察】数字技术促进动画智能创作迭代升级

2025-04-27 09:00

分享到

动画作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次突破性发展都与技术革新密不可分。制作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动画从个人作坊到大制片厂再到全球产业链的产能跃升。近十年来,我国动画电影制作水平厚积薄发,通过数字制片、数字特效等技术应用快速提升了制作效率和艺术表现力。比如,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将三维建模与毛发渲染技术规模化应用,使角色质感与场景构建达到全新水准;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使用粒子系统和流体动力学模拟技术来表现海洋湍流和花朵绽放等效果,营造了东方意蕴的奇观美学;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和数字特效,实现了角色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的细腻呈现,并借助渲染辅助技术将特效镜头的单分钟成本降低了三成;2023年上映的《长安三万里》在云计算、云渲染、毛发模拟与流体技术等制作能力上全面升级,用流畅视效展现了中国诗词的文化魅力,也展示了国产动画的技术实力。数字技术的不断试验也加速了中国动画的市场试炼,后者用票房和口碑交上了一份时代答卷。


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再次快速重构了动画产业生态,也为中国动画带来了新的生机。自2023年起,崛起的国产人工智能技术在角色设计、场景布局、动画渲染等多环节都为动画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支持。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领先性,音视频垂类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性,不仅帮助动画生产进一步降本增效,还有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化转化。2025年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可谓集新技术于一身,体现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新高峰。该片运用的数智技术如数字孪生技术,通过三维扫描和物理引擎技术构建了“山河社稷图”“四海龙宫”等场景;基于惯性传感器精准复制真人演员肢体动作的高精度动作捕捉技术,通过面部行为编码系统(FACS)制作哪吒的愤怒表情;水墨粒子特效技术,将敦煌壁画飘逸之笔触转化为渐变消散的粒子流;实时物理演算系统,敖丙超300万片龙鳞甲的光线折射均经过物理引擎实时计算,动态光影效果细腻逼真。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现象级成功,体现出中国动画电影工业体系进一步成熟。与该系列第一部相比,该片在特效制作上再度升级,全片特效镜头占比达80%。这样硬核设定的实现源自技术的底层支撑:团队自主研发的“乾坤”系统能用算法模拟运动物理轨迹,将武打招式的精度提升至毫秒级;流体模拟则解决了能量体形态变化的呈现问题,使成片特效比肩好莱坞顶级水准。同时,项目管理引入敏捷开发模式,所有制作环节均制定有精确的工艺标准,从而将1900多个特效镜头的制作误差控制在3%以内。此外,该片还使用了虚拟制片技术和云端分布式渲染技术,并通过VR、AR技术实时预览并优化镜头效果,大幅缩短了制作周期。渲染农场算力提升、动作捕捉数据优化、云端协作标准制定的突破,使中国动画掌握了核心技术话语权。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从动画电影的制作环节前后延展至创意环节和发行环节,贯穿了从市场分析、用户调查、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场景生成,到特效制作、音频处理、流媒体分发等全产业流程,以及上述全产业流程的智能化协同管理。基于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更加数据化科学、流程化创新、个性化呈现的功能介入动画电影制作的各个阶段,在生产效率、内容创新和生态重构等方面描绘出动画产业的新格局:一是在制作效率方面,在提高动画渲染和特效制作效率的同时,也同步提升了大型团队的云端协作效率;二是在创意转化方面,使多模态、跨媒介的融合创新触手可得,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文本、图像、音频生成动画内容,借助动态捕捉数据生成角色动作,通过人工智能对话生成场景及剧情互动等,助力动画IP形成“一源多用”的开发生态;三是在生态重构方面,开源大模型和云计算服务,降低了中小团队的技术门槛并打破了个人创作的专业壁垒,空前释放了创意自由并激发了市场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动画技术演进的路线始终蕴含着中国艺术精神之魂。从《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手绘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水墨动效,不同历史阶段的动画技术革新都旨归于东方美学表达,不断将艺术理想诉诸创作实践。《大鱼海棠》用特效模拟宣纸质感,以细腻纹理赋予画面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深海》首创粒子水墨特效,单镜头粒子量达到几十亿,使画面如水墨流溢般充满灵动;《新神榜:杨戬》将传统国画与计算机图形(CG)技术相结合,在战斗场景中加入晕染效果,令角色的技能释放气韵自生;《哪吒之魔童闹海》将院体画的皴法笔触融入三维建模,提升了全片水墨丹青之意境。除了动画电影,“国风”动画技术正多元化运用于文化新场域的创造,动画技术转译了中华美学精神,也赋能了中国艺术传播。


从“作坊式手造”到“工业化生产”,中国动画产业已实现提质换挡,在流程标准化、管理智能化、引擎原创化和特效国漫化的多维并进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和文化魅力。以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为助力,中国动画正迎来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创作型的再度升级,并将形成集群化生产与个性化表达并存的新生态。



(来源:学习时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