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观察】中阿卫视国际传播本地化路径探索(一)

2025-04-29 09:00

分享到

国际传播是夯实共建“一带一路”民意基础与推动媒体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路径。视听媒体作为双边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面临路径创新与媒体角色转型等紧迫问题。迪拜中阿卫视从国际传播的体制机制、传播内容、传播路径以及受众有效影响等方面,长期探索合作传播的有效路径;在深耕电视剧译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中外媒体合作中构筑媒体外交的多元形态。国际传播的有效性首先建立在文化双向沟通的基础上,其次建立在熟悉掌握对象国本地受众、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未来中阿国际传播的本地化路径探索需要从经贸活动中积累文化势能,在多元主体合作传播中培育长效用户。本公众号分两期刊发文章全文,敬请关注。



阿拉伯地区是全球视听内容消费的主要市场之一,近年来受到全球文化产业的广泛关注。随着中阿之间媒体双边合作的深入,中国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内容通过电视频道与互联网流媒体平台源源不断地进入阿拉伯文化消费市场,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国形象、都市青年情感、年代人文历史的视听文化产品持续引发当地民众的关注与热议,阿拉伯世界视听文化“向东看”趋势日益凸显。视听媒体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地缘、业缘、人缘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立体化的平台,是夯实共建“一带一路”民意基础的重要传播保障。创新探索场景化与本地化的国际传播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与中国话语感召力。



一、文化资源的整合者与沟通者:中阿卫视的角色构建



(一)联结中外主流媒体,以文化传播作为中阿国际传播的对话基础


长期以来,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在阿拉伯地区的落地缺少本地化的传播渠道。中国是第九个开办阿语频道的非阿拉伯国家,对阿拉伯地区视听内容的传播晚于其他具备文化产品出口优势的国家。将国内丰富的视听文化资源向阿拉伯地区进行品牌化、本地化、常态化的转译与传播具有现实紧迫性。


中阿卫视(China Arab TV)由阿联酋国家媒体委员会批准颁发卫视牌照,总部位于阿联酋迪拜,覆盖西亚、北非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由于其中资控股与拥有本地化电视媒体渠道的双重特性,中阿卫视具备基于地缘与民意基础的本地化传播优势,逐渐成为中阿两地文化内容供应、数字创意营销和资源整合服务的平台,在国际传播的体制机制、传播内容、传播路径以及受众有效影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


利用好现有视听媒体基础设施对中国视听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唯一中资控股的阿拉伯语商业卫星电视台,中阿卫视呈现出中国商业媒体双向性的特点。一方面,作为立足迪拜的市场性媒体,中阿卫视兼具专业的内容制作能力与广阔的用户市场,面向近5亿人口进行传播,并已接入阿联酋国家有线电视网,覆盖近1000万用户;另一方面,“中资”的性质也确保了中阿卫视的价值导向与文化认同,能够更加方便地与境内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传播。当软实力以非政府面目出现时,可以回避普通民众对于官方说教和政府宣传的逆反心理,这也为中阿视听交流活动提供了较为方便的基础设施与市场前提。


地方文化内容在国际传播中的可见性往往缺乏成熟的实现渠道,媒体合作传播成为重要路径。中阿卫视的双向传播性质能够起到媒体“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作用,不仅通过合作播出的方式使中国制作的节目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同时也为各省级媒体“牵线搭桥”,对接阿拉伯地区的媒体合作。


2019年4月,福建影像季代表团到访中阿卫视迪拜总部,并在中阿卫视牵线下先后走访了阿布扎比媒体集团、Sky News Arabia、阿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阿拉伯地区媒体。2020年,中阿卫视与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合作的《视听中国·福建时间》更是开创了省级地方媒体直接面向阿拉伯地区互通宣传的先河。节目向阿拉伯观众展现了福建的旖旎风光,风土人情,佳肴美馔与精神文明,推介了一个古风与现代并重的真实福建,彰显出福建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化共鸣,并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福游”特色的福建旅游线路。节目得到阿联酋、沙特阿拉伯、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等阿拉伯国家观众和网友的积极评价,并推动了福建当地与阿拉伯地区的经贸合作。


不仅如此,中阿卫视还与中国新闻社合作,根据本地调研情况,制作符合阿拉伯观众预期的融合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的中国文化节目《文化中国》,并在社交媒体进行短视频二次传播,第一季节目累积覆盖150万社交媒体用户,播放量超过102万次;与陕西广电局、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合作,开播《视听中国·陕西时间》栏目;与宁夏广播电视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播出人文纪实栏目《宁夏时间》;与芒果TV开展战略合作,搭建湖南视听节目走进阿拉伯国家的桥梁,展现更加青春的湖南印象与中国形象,并展开节目制作等合作传播,让湖南观众进一步了解阿拉伯世界。多层次的媒体合作,向阿拉伯地区的民众讲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故事,对实现文明互鉴大有裨益。


(二)整合网红私域传播资源,提升中国故事在海外社交媒体的能见度


随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平台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中介化交往重塑了社会交往模式。社交媒体以自身独特的语法结构与传播尺度颠覆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逻辑,“如何讲”与“谁来讲”中国故事需要以个人化、小切口的思路实现方法论的迭代。依托外人外口讲述中国故事的“借筒传声”机制成为较为成熟的方法论创新。研究者普遍认为,外籍人士“现身说法”更容易使海外用户实现共情。“发挥好社交媒体中的公民叙事,就有可能形成意想不到的外宣效果。不仅依靠中国媒体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带动各国民众一起参与其中。通过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形成“复调传播”的多元格局。


将网红与自媒体的传播形态引入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有助于通过个人化叙事与个性化视角绕开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隔阂,从兴趣与私域出发搭建中国故事传播的新空间。中阿卫视MCN平台深耕全球社交媒体,聚合海量网红达人,孵化1000+网红,形成原创矩阵,签约多家S级创作机构,矩阵账号粉丝总量超10亿,形成常态化与制度化模式。聚合的网红包含“在华阿拉伯网红“与“阿拉伯本地网红”两大群体。前者以“他者”视角记录在华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后者则立足本地,向海外社交媒体用户介绍中国文化与中国商品。从务实性出发,中阿卫视的网红聚合以商务对接为前提,联通中国企业相关产品的阿拉伯地区推广需求与网红私域视听传播的资源供给,在共赢中反哺中国文化节目的合作传播。“海森在中国”(Haitham In China)的账号主体海森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经商的埃及商人,因直播分享在中国经商的成功经验,在Facebook上积累了198万粉丝。中阿卫视与海森的合作源于相关公共外交活动,后续海森参与了中阿卫视《书香里的中国》等节目录制,并长期与中阿卫视在Facebook平台开展账号联动与内容转载活动,扩大了相关新间报道与媒体外交活动的传播范围。



二、出海“轻骑兵”:视听“华流”产品成为阿拉伯地区受众培育的突破口



(一)从译制能力入手,深耕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


中国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载体,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讲述着中国人的中国故事,也承载了丰富的国族符号。长期以来,中国电视剧出海是文化走出去的基本渠道,扮演着打通跨文化沟通壁垒的“轻骑兵”角色。中东北非地区的视听文化产品的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使得阿拉伯地区更多扮演世界文化消费者的角色。阿语译制的中国电视剧自2012年正式进入阿拉伯地区后,持续受到当地受众的关注。近年来,随着YouTube等海外流媒体平台的发展,阿语译制的中剧持续借船出海,为当地民众提供了类型更加丰富的视听文化内容,也让更加青春化的“华流”文化借力视听新媒体实现了影响落地。


对阿拉伯地区的电视剧传播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媒介环境。根据ASDA'A BCW的统计,阿拉伯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存在较大差异,阿联酋、沙特阿拉伯、阿曼、巴林、科威特等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0%,阿联酋甚至达到100%,而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埃及、利比亚、苏丹等国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后者是以电视渠道收看中国电视剧的主力军。中阿卫视不仅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芒果TV等媒体合作开设《中国剧场》《北京剧场》等栏目,将多元类型的中国电视剧引入阿拉伯国家,还多次承办“北京优秀影视剧展演季”,其编译的《觉醒年代》《问天》《最美中轴线》等影视剧作、节目在阿拉伯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娘道》《欢乐颂》等电视剧的电视平台播放与YouTube网络平台传播形成了跨媒体良性互动机制,对在电视平台线性收看机制下未能及时观看的剧集,阿拉伯观众可通过中阿卫视的YouTube账号进行观看与留言,持续发表个人见解,实现了从电视存量受众到社交媒体增量用户的转化。《三十而已》《欢乐颂》《小欢喜》《北京青年》《安家》《鸡毛飞上天》等反映现代中国形象与群体情感的电视剧也因相似的社会语境与美好生活共同期待持续引起共鸣。除此之外,中阿卫视还为当地其他电视台和中国制片方合作“引线穿针”,让更多中国影视作品“飞入”阿拉伯寻常百姓家,助力建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提高中国电视剧的海外传播质量需要从“字幕翻译、互联网思维和跨文化传播能力”三重策略出发进行制度设计。由于中阿语言对译存在语料库与编译人才稀缺的问题,语言成为中国影视剧出海阿拉伯地区的坚硬文化隔阂。而由于阿拉伯文字拼读的难度,文字字幕在阿语译制中并不能实现预期的转译效果,影视译制更需要阿语配音的加持。

对于影视译制中的难点与痛点,中阿卫视积极与高校、科技企业合作,攻克阿语转译中的准确性与跨文化难题。2019年,中阿卫视与科大讯飞共同建设“阿语影视译制人工智能科创中心”,推动中阿语言技术研究与产品化工作的同时,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进一步推动中阿视听文化交流的品牌化与专业化。


(二)借力“汉语热”,围绕语言学习开展视听交流活动


数字化传播时代带来传播基础设施的深度变革,想要快速实现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下的普遍化、全民化影响几乎是天方夜谭。因此,国际传播的效果与效能评估需要全新的评判标准。如果能在垂直领域的圈层传播站稳脚跟,服务更加具体的人群便有“出圈”的机会与可能。中阿卫视的黏性用户以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阿拉伯民众和关心关注阿拉伯世界的中国民众为主,汉语与阿拉伯语语言学习人群、在华阿拉伯人也构成了中阿文化传播的“基本盘”。目前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家,中文都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可以开始学习中文。“汉语热”成为“华流”文化的广义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视听产品用户增长的持续潜能。基于语言学习的电视剧传播、公共外交活动成为长效用户培育的重要机制。


2022年,中阿卫视与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就阿拉伯地区汉语教学开展合作,依托语言学习与培训方面的专业能力聚合喜爱中文的阿拉伯用户。双方联合制作的2023年“国际中文日”特别节目《天方汉韵》,围绕2023年“国际中文日”主题“中文:增进文明对话”,遍访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摩洛哥等国的中文学习者、中文教育工作者、驻华使节、中外合作伙伴等,通过访谈、朗诵、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讲述中文学习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介绍各国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



(作者系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讲师;来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5年第1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