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澎湃翻涌、多元文化深度交织交融的当今时代,国际传播已然跃升为塑造国家形象、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合作的关键驱动力。如何让中国故事跨越语言的障碍、穿透文化的差异、突破地域的限制,真正走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持之以恒探索的时代课题。纪录片《从西安到瓜达尔港》恰似夜空中一颗耀眼夺目的明星,在国际传播的广袤天地中成功“破圈”,散发出璀璨光芒,为我们呈上了极具借鉴价值的成功典范,其背后是传播平台、国际合作、创作初心等多维度要素协同共进、深度交融的卓越成果。
一、平台聚力:构筑全球传播的宏伟大厦
在信息爆炸的汹涌时代洪流里,传播平台的多元布局与精准运用,已成为决定作品传播广度与深度的核心关键。《从西安到瓜达尔港》巧妙借助多平台的协同合作,精心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矩阵,实现了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学习强国平台依托超大规模的用户基础与强大的内容聚合能力,将这部纪录片置于显著推荐位置。在国内知识界与文化圈,迅速掀起一阵热烈的关注浪潮。它不仅为国内观众搭建起便捷、权威的观看通道,更是化作对外展示中国文化与国际合作成果的关键窗口,为纪录片在国际传播的漫漫长路中播下希望的种子,使部分国际受众提前领略到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与深远价值。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以其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广泛深厚的受众基础,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中流砥柱。其播出平台不仅全面覆盖国内的每一个角落,更借助国际频道,将内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球各地。《从西安到瓜达尔港》登陆央视后,凭借央视的强大品牌效应与专业团队的全方位精心包装宣传,制作精良的预告片、央视频及央视社交平台,深度透彻的节目报道,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领域、不同地域背景观众的目光,为纪录片后续在国内外的传播营造出热烈非凡的舆论氛围,成为纪录片传播的强劲助推器,助力纪录片从一开始就站在传播的高起点,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全球传播之旅。
中国教育电视台从行业电视的独特视角切入,充分发挥其在教育领域积累的深厚资源与广泛网络优势。通过优秀行业电视展播等多样化形式,将纪录片有机融入教育体系。在高校与中小学精心组织主题观影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中巴经济走廊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国际合作重大意义,全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意识。以知识传播为基石、以思想启迪为钥匙,激发年轻一代对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的浓厚兴趣,让纪录片在教育圈层引发热烈讨论,形成别具一格的传播路径,将中国故事的种子深深播撒在年轻一代的心田,为国际传播源源不断地储备新生力量。
江苏卫视国际台及社交平台,凭借在国际传播领域长期积淀的丰富资源和成熟高效的渠道,深入调研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收视习惯与兴趣偏好,精心谋划宣传方案,精准安排播出时段。针对东南亚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交流题材的浓厚兴趣,着重凸显纪录片中中巴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亮点,运用巧妙的传播策略,成功吸引大量东南亚观众的关注目光,顺利打开了纪录片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大门,有力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云南澜湄国际卫视立足东南亚地缘优势,深入解读纪录片中丝绸之路文化相关内容,展现西安与瓜达尔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与文化传承,推动纪录片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凤凰卫视旗下的中文台、香港台、欧洲台、美洲台等多个平台,共同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庞大传播网络。从文化同源的中文台,到面向欧洲、美洲不同文化语境的区域平台,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地缘优势,精准触达各区域的华人华侨以及对中国文化满怀兴趣的国际观众。在欧洲台,紧密结合欧洲观众对历史文化和现代建设的双重浓厚关注,深度挖掘纪录片中关于丝绸之路历史渊源与中巴现代合作模式的精彩内容,制作专题节目进行深度剖析解读;在美洲台,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中巴合作对当地民生改善带来的积极显著影响,吸引美洲观众主动参与讨论与传播,实现跨文化、跨地域的广泛传播,让纪录片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呈几何倍数急剧增长,使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引发强烈而持久的共鸣。
社交媒体平台在纪录片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已然成为推动纪录片广泛传播的全新强劲引擎。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坐拥海量用户和强大惊人的传播裂变能力。官方账号和媒体机构积极主动发布纪录片的精彩片段、幕后趣闻、专家深度解读等丰富内容,全力吸引用户关注。例如抖音上关于纪录片中感人瞬间的短视频,通过巧妙运用热门话题标签,收获了播放量和点赞数,引发网友的广泛热烈讨论和踊跃分享。与此同时,用户自发进行的二次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大幅拓展了纪录片的影响力。网友们精心制作的混剪视频、深度独到的影评等内容在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形成了自发且强大的“自来水”式传播效应,让纪录片成功突破传统媒体的传播边界,触达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和海外用户,为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增添了全新活力与无限可能。
国际合作是《从西安到瓜达尔港》实现成功传播的重要坚实基石,通过本土传播与国际热点的精妙结合,奏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传播共鸣华章。
纪录片在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的播出,堪称实现本土传播的关键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作为当地主流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和极高的公信力。借助这一平台,纪录片得以深入巴基斯坦的家家户户,让巴基斯坦民众能够直观真切、深入透彻地了解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果。从现代化港口瓜达尔港的崛起,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力促进贸易繁荣兴盛;到一条条公路、铁路的成功贯通,极大改善交通状况,方便民众出行与物资运输;再到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热烈开展,极大丰富了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众亲身切实感受到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合作给当地带来的积极深刻改变,这种切身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巴合作的认同感与主动参与感。他们不再是中巴合作的旁观者,而是积极转变为热情的参与者与传播者,自发地向身边人讲述纪录片中的感人故事,为纪录片在当地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形成了口口相传、广泛扩散的传播效应,实现了从“要他看”到“他要看、他要传”的重大转变,让纪录片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借力中国领导人时隔十一年访巴、上合组织峰会首次在巴基斯坦召开等重大国际事件,全球主流媒体纷纷将镜头聚焦巴基斯坦。这些重大外交活动与国际会议为纪录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绝佳天然传播契机。纪录片顺势成为国际舆论场中的热门焦点话题,在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曝光。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对纪录片展开深入报道、精彩评论,从不同视角深度解读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以及纪录片所传达的合作精神与文化内涵。这使得纪录片成功跻身国际主流媒体视野,进一步大幅拓展了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全面了解到中巴合作的伟大实践与积极丰硕成果,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合作领域的良好形象与崇高声誉,将纪录片的传播从区域层面推向全球范围,从双边维度拓展到多边格局,使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引发更广泛深入的关注与思考。
长期以来,跨国题材纪录片在传播进程中往往深陷单向传播的困境,一方主导内容创作与传播,另一方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传播方式极易出现“水土不服”的尴尬状况,难以实现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心灵的真正沟通。而中巴合拍的《从西安到瓜达尔港》则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奔赴的华丽蝶变,为国际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创新范式。
从创作阶段伊始,中巴两国团队就深度融合、携手并肩。中国团队凭借对国内发展脉络的清晰精准认知,能够敏锐洞察捕捉到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展现中国实力与担当的关键核心节点;巴基斯坦团队则依靠对本国国情和民众生活的熟悉了解,深度挖掘出项目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改变的生动鲜活细节。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纪录片内容既具备宏观广阔的视野,又拥有微观细腻的视角,既蕴含中国智慧,又彰显巴基斯坦特色,为双向传播筑牢了坚如磐石的根基。这种深度合作不仅充分体现在内容创作环节,更贯穿于拍摄手法、叙事风格、文化表达等各个关键环节,使纪录片成为中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璀璨结晶,为两国观众乃至世界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巴合作壮丽图景。
在传播渠道方面,纪录片实现了两国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中国中央电视总台与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分别在本国充分发挥各自独特优势,掀起全民观看热潮,让两国观众都能从自身视角出发,深刻理解和真切感受纪录片传递的丰富内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互动与交流。社交媒体平台的加入,进一步有力推动了纪录片的双向传播。在微博、抖音等中国社交平台上,中国观众满怀自豪地分享着对纪录片中展现的中国建设成就与国际合作精神的深刻感悟;在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的多个社交媒体上,民众则热烈兴奋地讨论着纪录片中家乡的巨大变化以及与中国的深厚友好情谊。双方观众通过社交媒体积极相互交流看法,增进了对彼此的深入了解,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从信息的单向流动到双向对话的重大转变,让纪录片成为连接中巴两国人民心灵的坚固桥梁,促进了两国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与相互认同。
《从西安到瓜达尔港》通过中巴合拍实现从单向传播到双向奔赴的转变,不仅让中巴两国人民更好地相互理解,也为其他跨国题材纪录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可借鉴模式。在国际传播领域,只有坚决打破单向传播的壁垒,实现双向互动交流,才能真正充分发挥纪录片作为文化桥梁的重要作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心灵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各国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导演白志军满怀深沉炽热的国家情怀,为纪录片《从西安到瓜达尔港》殚思极虑,从根本上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与艺术价值。在创作过程中,他并不满足于表面的简单事件记录,而是凭借对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合作趋势的深刻理解与敏锐洞察,深入挖掘中巴合作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时代深远意义。
纪录片第一季,首先聚焦于喀喇昆仑公路建设者们,他们在高寒缺氧、地形复杂险峻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凭借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无畏精神,一锤一钎地开辟出这条连接中巴两国的友谊天路;画面展现瓜达尔港启用后,当地居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贫困落后逐步走向富裕繁荣,孩子们拥有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家庭收入显著提高,幸福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故事,纪录片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具象化、生动化,使纪录片从简单的影像记录华丽升华为传递国家价值观与国际担当的文化瑰宝。它引发了国内外观众对中国国际形象与责任的深度思考,让世界看到中国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巨大贡献,真切感受到中国作为大国的广阔胸怀与使命担当,彰显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与实际行动。
《从西安到瓜达尔港》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传播平台、国际合作、创作初心等多维度因素深度融合、共同赋能的成果。它为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财富,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创作与传播道路上,积极整合各方优质资源,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创新的方式,向世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国际传播的漫漫征程中,我们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创新传播方式,让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让中国声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倾听与回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磅礴的文化力量。
(作者系中国国际商会中心城市国际商会联盟干部)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