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17日,广东广播电视台在2025广州南国书香节上启动了《丝路汇客厅》第五季暨《“湾”有引力》系列项目。栏目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播出四季,栏目组足迹遍布全球100余座城市,记录下500多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普通民众、建设者、文化使者的鲜活面孔。如何打造国际传播品牌栏目,新的一季有哪些创新之处,让我们共同关注。
作为专业讲述“一带一路”故事的品牌电视栏目,广东广播电视台《丝路汇客厅》曾获得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文艺栏目提名奖、第30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十佳作品奖等国内外14项重要奖项。从第一季传达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到第二季讴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各方人士风采,再到第三季聚焦疫情之下外籍丝路人在中国的奋斗历程,以及第四季围绕“丝路信物”深度挖掘背后的文明互鉴故事,栏目组沿着“古丝路”的厚重足迹,探寻“新丝路”的时代脉动,用镜头忠实记录下共建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向世界生动展现了中国方案与智慧为全球发展带来的广阔机遇和共赢成果。
《丝路汇客厅》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节目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田间地头、百姓生活,将宏大的倡议具象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个体故事。《“非洲屋脊”上的探路者》讲述中国技术助力非洲国家发展的感人故事;《点亮最后一公里》里,湾区女性企业家李霞用太阳能灯具为560万家庭带去光明,还通过多功能太阳能系统传播技能科普知识,将教育送至贫困地区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故事透过纪实镜头,传递出强大的精神伟力,让世界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切实福祉,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功能拓展:从单一传播到综合文化服务平台。《丝路汇客厅》不仅通过电视荧幕呈现精彩内容,还与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瑞典“一带一路”研究院等高端智库紧密合作,解析行业数据、创办权威论坛,衍生出了“逐梦丝路,全球青少年音乐使者计划”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活动。这种功能的拓展,使得媒体从单纯的内容输出转变为全方位的文化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媒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技术赋能:数智化手段助力全球传播。《丝路汇客厅》充分利用数智化手段,提升节目制作与传播水平。先进的拍摄技术让节目能够捕捉到更细腻、更震撼的画面,数字化的编辑手段提高了制作效率与质量,网络化的传播渠道则让节目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覆盖。节目通过YouTube以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电视台联合发行,覆盖五大洲重点区域,国内外400多家新媒体助力宣发,全球总曝光量超3亿人次。
品牌延伸:打造多元化IP矩阵。《“湾”有引力》系列项目是《丝路汇客厅》团队在新时代的创新突破——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展现湾区青年创新活力和奋斗精神,为湾区发展注入文化动力。项目将通过百位大湾区青年的真实奋斗故事,构筑“1+100”核心传播矩阵,激发“100+N次方”的传播涟漪效应,并推出全景图书,立体塑造“湾有引力”品牌。
争做流动的“书香使者”。栏目组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图书《我们走在丝路上》,呈现节目对广彩瓷器、广绣披肩、通草画等湾区代表性物件的深入解读,讲述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在“一带一路”交流中的故事,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让书香在“一带一路”沿线徐徐飘动。
打造经贸合作平台。栏目依托广东台国际传播渠道,创新打造“丝路好物”资源转化平台,致力于荟萃全球精品“引进来”,推动中国匠心好物“走出去”,实现商贸与文化的双向交流互惠。平台上,格鲁吉亚工商会支持成立的“一带一路商务馆”,聚集2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商务代表及代表企业,目前会员企业已达10万家。他们以双向贸易、旅游、文化、科技等为方向,集群互助、共赢式发展,并在中国多个城市开展商贸业务。江门市新会区厚承陈皮茶业成为中医药文化出海的代表性载体。景德镇玉海陶瓷出口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销售额年均增幅约15%,以商贸往来带动了陶瓷文化的海外传播。此外,在《丝路汇客厅》第五季启动仪式现场举办的“丝路好物集市”热闹非凡,成功引进了20家“一带一路”企业参展。格鲁吉亚的醇香红酒、巴基斯坦的精美手工艺品、韩国的天然海盐、伊朗的特色饼干等异国精品纷纷亮相。同时,中国的景德镇陶瓷等高科技产品和非遗艺术品也精彩登场,成为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生动缩影。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