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段时间以来,长城国际传播中心紧紧围绕国家元首外交重大活动,立足地方特色创新国际传播实践,通过“民间叙事+全球协同”的传播策略,推出系列深度报道,为元首出访营造了良好民间舆论氛围,其打造的“海外传播官现场报道+外交官协同推广”模式,实现了地方国际传播资源与国家外交需求的精准对接,形成了与中央主流媒体相互补充、协同发声的传播格局,为地方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01
紧扣元首外交时序节点,
以在地化案例构建民间友好舆论场
在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周边国家及重要国际会议期间,长城国际传播中心把握外交叙事的“时度效”,以河北与出访地的人文交流、经贸合作等现实案例为切入点,将地方故事融入国家外交大局。在总书记访问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期间,推出《睦邻》系列报道,通过《我在越南教中文》《马来西亚留学生的中国情缘》等民间故事,展现中国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的微观图景;在总书记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及时推出《哈萨克斯坦的邀约》视频作品,对话当地外交协会主席及青年建设者,从民间视角解读中哈合作成果;在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访美40周年之际,策划《从马斯卡廷到正定》系列微纪录片,以美国青年串场讲述跨越四十年的民间友谊,还原“老友重逢”“青年交流”等温情场景。这些作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通过个体命运与国家外交的情感联结,使外交理念具象化、可感知,有效对冲了西方媒体的刻板叙事,为元首外交营造了积极的民间舆论氛围。
02
创新“传播官+外交官”协同模式,
构建全球高效传播网络
长城国际传播中心依托“海外传播官+外交官”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实现了地方外宣内容的全球快速触达。该中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传播官,组建起覆盖亚、非、欧、美、大洋洲的现场报道网络,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出访地的一手信息和民间反馈;同时联动中国驻外使领馆、外交官员形成推广合力,构建“地方内容创作—外交渠道背书—全球社交传播”的闭环链条。例如,《睦邻》系列报道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官方账号连续转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驻大阪总领馆等使领馆矩阵式推广,引发越南《河内时代》、马来西亚通讯社等200余家境外媒体转载;《从马斯卡廷到正定》系列获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及多位外交官点赞,在中美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官方发声—民间互动”的传播热潮。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海外传播官“在地化”采编的灵活性,又借助外交渠道的权威性扩大声量,较传统外宣方式更具时效性和渗透力。
03
发挥地方资源独特优势,
与央媒形成国际传播互补格局
作为地方国际传播机构,长城国际传播中心立足河北“区位优势、产业特色、人文底蕴”三大资源,走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与中央媒体形成“国家队+地方队”的协同效应。在内容层面,聚焦地方实践中的国际化元素,如围绕河北107个特色产业集群推出《特色奇遇冀》栏目,组织海外传播官探访跨境电商产业园、非遗工坊,以“产业故事+专家点评”模式向海外展示中国地方高质量发展成果;在渠道层面,深耕“地方外事资源池”,与河北省外办、友协等单位建立常态化合作,承接中巴企业对接会、中美青少年交流等外事活动,将地方平台转化为国家外交的“民间接口”;在叙事层面,擅长运用“民间话语”解构宏大主题,如通过柬埔寨外教在冀执教、越南留学生返乡创业等个体故事,展现中国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的合作逻辑,这种“接地气”的表达与央媒的权威报道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中国国际形象。
04
地方国际传播的实践启示
长城国际传播中心的探索表明,地方国际传播机构可通过三大路径实现突破性发展:一是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将地方实践融入元首外交、主场外交等重大议题,以“在地化案例”为国家叙事提供生动注脚;二是构建差异化传播能力,依托海外传播官网络深耕特定区域市场,形成“小而专”的内容优势,避免与央媒同质化竞争;三是深化“民间外交”功能,通过青少年交流、地方友城合作等活动,打造可持续的民间对话平台,使国际传播从“内容传播”向“关系构建”延伸。这些经验为地方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即立足“在地化”根基,聚焦“差异化”定位,强化“协同化”运作,才能在国家国际传播全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长城国际传播中心通过创新实践,不仅为元首外交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更探索出地方外宣“服务国家大局、彰显地方特色”的有效路径,其“民间叙事+全球协同”的传播模式,为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长城国际传播中心)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