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加强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题学术论坛举行

2021-10-22 00:00

分享到


      10月21日,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加强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题学术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邀请重要纪录片制作机构,分享加强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做法经验。


微信图片_20211025110814.jpg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燕旎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燕旎出席论坛并致辞。燕旎在致辞中表示,纪录片是传承历史、展现形象、对话文明的时代影像,以其纪实特性成为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的有效途径,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新时代纪录片国际传播工作,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遵循纪录片创作传播规律和国际传播规律,创新表达方式,深化国际合作,注重价值传播,强化融合传播,推动构建纪录片国际传播新格局。

  微信图片_20211025110818.jpg

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常务副总经理、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负责人王新玲


       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常务副总经理、“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负责人王新玲以“新媒体国际传播的实践与探索”为题,进行了国际传播的经验分享。她介绍了“第三只眼看中国”“中国人的故事”等近年来在国际交流合作、国际传播领域引发广泛反响的项目,并针对其中涉及的“第三方叙事”“外籍高端访谈”等内容进行了阐释。

  

微信图片_20211025110821.jpg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服务平台秘书长张延利担任主持人,邀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张啸,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武笛工作室负责人武笛,探索传媒集团大中华区内容副总编张元,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陈亦楠工作室负责人陈亦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主任记者、纪录片导演、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葛云飞,中国外文局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解读中国”工作室专题部负责人吴晓洋等6位嘉宾,分享各自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具体情况与心得体会。


       张啸认为,在国际传播领域,首先要明确选择怎样的故事讲给国际观众;之后还要有正确的传播方式和创作方式,才能真正让国际观众喜欢看中国节目,喜欢听中国故事。她认为,中国本土纪录片制作团队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中国纪录片提高国际传播力,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础。


       武笛表示,新华社既有国外驻点多的优势,也有“基因”中缺乏视频选项的不足。但这种不足,恰恰给了更多年轻人用新语态、新方式、新手段、新技术,在纪实影像创作上实现新突破、新创造的机会。她还从“大众传播与关键少数”“他述与平视”两个方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国际传播进行了解读。


       张元表示,要做好国际传播,须要以“非西方化的国际视野”“用世界的语态来讲中国的故事”。他认为“Made in China for the world(中国制造,面向世界),可以真正让世界观众领悟和体会,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才是现在国际传播领域中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


       陈亦楠以《亚太战争审判》为例,从“在学术上找到国际共识”“如何让今天的观众面对黑白影像还能看下去”“如何传递中国价值”三个方面,解读中国重大题材纪录片作品面临的国际传播困境和解决之道。


       葛云飞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观众介绍了目前CGTN正在尝试的“新型新闻纪录片”,即在保留传统专题片、纪录片优良制作的特点基础上,突出策划快、制作快、拍摄快的新特点新优势,从而让全世界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


       吴晓洋结合“解读中国”工作室近年来邀请柯文思、竹内亮等国际知名导演进行“中国故事”题材纪录片的联合拍摄过程,从创作、传播等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进行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