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报道】专家学者共话国际传播新趋势新要求,“译作品 懂中国”第二届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论坛精彩观点回放

2023-07-18 09:00

分享到

7月8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主办的“译作品 懂中国”第二届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中传学术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以“视听新时代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为主题,以“促进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增进视听译制和国际传播领域的跨界合作与交流、推动视听译制的跨学科研究与新时代译制人才的培养”为目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围绕视听译制和国际传播等主题展开多维度的交流与探讨。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闫成胜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作主旨发言。


“译作品 懂中国” 第二届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论坛举办1.jpg

图片

一、影视译制要深化实践与理论创新,做好国际传播纽带桥梁

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影视译制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桥梁,是提升中国话语能力、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平台和窗口,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貌、建立中国文化符号系统的载体和媒介。以视听传播为突破口,推动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是我国影视译制亟需回答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张树庭校长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将积极推动影视译制的跨学科研究,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闫成胜在致辞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希望专家学者在丰富译制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译制与传播理论创新,加强视听国际传播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和智库建设,为构建融通中外的新理念、新范畴、新表述提供学理支撑。闫成胜表示,青年人作为国际传播中最活跃的力量,要坚持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影视译制与传播注入青春的力量,为深化文明交流与互鉴做出应有贡献。

图片

二、新时代国际传播呈现新趋势,提升国际传播力需要加强全产业链合作

图片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进行了《以电视剧讲好中国故事》为题的主旨发言。他以《山海情》等十部经典电视剧为例,回顾了新时代以来电视剧国际传播在题材、渠道、市场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指出主旋律剧在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高长力指出,电视剧国际传播呈现五大新趋势:一是重大主题剧国际传播取得重要突破;二是实现海内外主流媒体同步播出;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正在兴起;四是中国电视剧出海模式创新升级,由作品成品输出升级为IP版权输出;五是机器翻译和多语字幕实时生成等AI技术助力优质内容出海。高长力还分析了电视剧走出去的困境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认为,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三个方面提升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力,总结了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四种模式”:借船出海模式、同感模式、共情模式和奇观模式。胡智锋表示,各方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精准的策略形成国际传播合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翻译协会影视译制专委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何克勇教授从影视译制审片视角切入,指出国际传播译配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提出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精通外语的传媒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李苒教授基于多年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审的经验,强调了高质量译制在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树森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对主旨发言环节进行点评。他表示,高长力司长的发言高屋建瓴,从宏观的国家视角和格局入手,全面呈现了中国电视剧译制和国际传播最新发展成就。胡智锋教授对作品的“译”和文化的“懂”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炼了不同文化中蕴含的共同情感,点明了国际传播的根本特征。何克勇教授深入探讨了“译”与“制”的双重重要性,并提出了切实有据的译制人才培养建议。李苒教授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展现了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文化引领和导向作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闫成胜对第一个环节作总结发言。他认为,四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丰富,鼓舞人心。闫成胜还根据自身30多年来从事国际传播的切身体会,总结了国际传播五个要点。一是精品创作。要想为国际社会贡献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创作环节就必须具备国际意识和国际表达,要从现有作品中择优进行译制传播。二是精准传播。高质量的翻译能够减少文化折扣,突破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三是共同价值。优秀影视译制作品的传播离不开共同价值,共同情感,共同追求和共同市场。四是相互尊重。在实际传播实践中,要兼顾好传受双方的情感诉求。既要自信自强,又要相互尊重,谦虚谦和。五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学好语言、理解文化是传播的基础,在从事影视译制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图片

三、国际传播要加强人工智能译制的应用,兼顾本土观众收视需求

图片


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井介绍了GPT时代智能翻译管理平台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分析了生成式AI技术在计算机翻译中的交叉融合以及对翻译的增效作用,影视译制迎来新的发展前景。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Sara Rovira-Esteva教授和Helena Casas-Tost教授梳理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西班牙放映的1100部中国电影的数据,总结了中国电影对西传播的特点和趋势。Sara指出,尽管中国电影在西班牙放映的数量在增多,类型也逐渐多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更多是通过电影节放映的方式在特定受众群体内进行传播。她表示,未来需要将更多的中国电影引入西班牙市场,要重复发挥译者和译制的作用。

默多克大学Martin Mhando教授基于自己担任导演、研究员以及长达14年的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总监的经历,介绍了坦桑尼亚本土电影文化的独特性,他认为,电影配音是基于受众特点的媒介化空间的再生产过程,电影译制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预期。他认为,中国电影在坦桑尼亚传播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需要用更多的新内容、新话语、新技术来重塑被好莱坞一家独大的全球电影市场。

维也纳大学Isabel Wolte博士阐释了视听翻译对传播者和接收者的重要影响。她指出,要重视影视译制作品在制作、传播全流程中的每一环,无论是前期的作品把关、挑选,还是后期在传播媒介和渠道上的考量都不容忽视。译制不是单纯的文本翻译,还要兼顾到作品中多模态符号的意义表达和翻译呈现,帮助受众对作品的理解。

中央民族大学何克勇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对第二个环节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张井先生从科技与翻译的应用视角提供了智能时代下机器翻译的新方案;Sara Rovira-Esteva教授和Helena Casas-Tost教授指出了影响中国影视作品国际传播的关键因素;Martin Mhando教授从跨叙事视角阐释了中非文化交流过程中电影译制在传承本土文化和国际交流方面的巨大作用;Isabel Wolte博士指出译制跨国合作对提升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力具有重要意义。

“译作品 懂中国”第二届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研修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墨责(北京)科技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译作品 懂中国” 第二届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论坛举办.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