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播电视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打造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现代文化生活气息的融媒精品,通过抒写文化中的湾区、文化里的中国,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文从多个维度阐述广东台通过文化为着力点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分析路径,总结经验,以期高质量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弘扬传承和创新发展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近年来,广东广播电视台牢牢掌握文化主动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打造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现代文化生活气息的融媒精品,通过抒写文化中的湾区、文化里的中国,助力在深化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本文将从广东台近年来的精品力作出发,阐述如何通过文化为着力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高质量推进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路径。
广东台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文化资源,活用纪录片、专题片、新闻大片、短视频、VLOG、融媒直播等多种表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融媒精品。以文会友,无论是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美食,还是积淀深厚的非遗,无论是激昂澎湃的红色故事,还是精彩纷呈的节日庆典,这些题材都可以作为中华文明传播的载体。广东台从人、时、度等三个维度作了积极探索。
做港澳群体的传播。广东与港澳地区一衣带水,岭南文化同根同源,对港澳人群做传播,广东台具有天然的优势。以港澳人群为主角,以文化生活为纽带,反映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历程。在香港回归之际,策划推出短视频《港•湾故事汇——香港汉服设计师钟毅》《香港青年:让中国“汉服娃娃”成为世界潮流》,邀请香港著名汉服设计师群体,讲述他们在世界各地弘扬汉服文化,使两岸三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穿上汉服、了解中国历史的故事;推出《非遗无限 传承有道 粤港澳青少年体验非遗课堂 》《港澳青年走进广州荔湾 和非遗大师一起品读千年广绣魅力》等系列短视频,反映港澳青少年以非遗活动为纽带融入湾区生活。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当天,广东台非遗融媒IP“骆骆声”更是走进澳门进行长达12小时的大型直播,与澳门媒体人、文化传播大使、文学创作者、非遗传承人等澳门文化界名人一起体验粤式文化生活,既增添了湾区生活的魅力,又加强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以上围绕港澳群体创作的融媒产品,有的是以港澳人士为故事主角,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示了岭南文化的魅力,有的是邀请港澳人士作为拍摄嘉宾,通过他们的直接参与,有力带动了港澳人群多看湾区、多体验湾区的文化生活,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通过香港青年的视角关照革命文化,摄制“港真的爱你”专题报道,推出vlog短片《香港青年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系列、《数百香港青年薪火相传 接力跑庆贺建党百年》《香港青年寻访红色印记》等短视频,这些短视频以新颖的手法、年轻化的表达、清新的话语形态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成效。
做华侨群体的传播。广东在海外有侨胞3000多万,运用文化纽带向海外华侨做国际传播也是广东的一大优势。广东台大型融媒项目“全球微粤曲大赛”,活化传承粤曲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至今已举办9年,从四五岁的孩童到八十多岁长者等全球华人均积极参赛。大赛面向海内外征集超过600多部微粤曲作品,其中不乏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华侨踊跃投稿参加,其中多首优秀作品经过精心打磨与录制在全球得到推广。这些题材新颖、构思巧妙,将传统曲艺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微粤曲”优秀作品把全球华人联结了起来,广大华人华侨无论身在何处,心都在一起,中华文脉就在这一首首的作品中得到赓续和延展。
同时,把握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契机,轮番上演春晚节目《大湾区春晚》《我在湾区过大年》等,精心制作《端午不止赛龙舟》《AI月之约》等,把传统节日升华为全球华人的文化符号,把节日文化作为情感纽带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做青年群体的传播。年轻人是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新生力量,已成为普遍共识,对准年轻人做传播,聚焦年轻人做工作也融汇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反映华侨文化的丰碑、人类历史文化记忆的纪录片精品《开平碉楼与村落》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片中,年轻美国籍网红凯瑟琳作为嘉宾,以她的视角解读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和地理布局,凸显了碉楼的防御功能和科学性,也揭开了建筑碉楼的历史之谜。此外,当地大学生与来自大都市外国年轻人共同参与拍摄,通过海内外年轻人和古老碉楼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讲述了他们守护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个人类共同家园的故事。纪录片《开平碉楼与村落》活用中国青年与外国青年的视角,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去体验中国建筑之美,表现了地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在上演着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互相交融的全新篇章。这些短视频采用互联网流行的VLOG形式进行录制,真实自然,在话语形态上,摆脱了“家长”心态、放弃了“说教”词汇,话语实在、接地气、有个性,大大提升了对海外年轻人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
《开平碉楼与村落》登陆央视播出
二、选取生活角度,展示东方美学与智慧
“软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策略,强调在传播过程中注重情感共鸣、价值共享和互动参与,现在已成为国际传播的共识。比如前几年很红火的“李子柒”国际传播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广东台《二十四食者》也是一个软性传播的案例,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以二十四节气为引、美食为媒,邀请驻穗总领事进行中外文化交流,通过主体、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软”叙事,在“和风细雨”中、在“春风化雨”里传播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取得多国驻穗总领事认同。如何讲述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尤其是对外国人讲明白,讲清楚?如何把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这是横亘在栏目组面前的难题。美食成为了解题的关键。《二十四食者》挖掘了美食作为国际语言的优势,让清明制青团、谷雨采新茶、立夏绘斗蛋进入外交官的生活,通过品尝节气美食所蕴含的饮食哲学,让外交官感受到节气所蕴含的民俗之美与生活之道。在节目《清明》中,与墨西哥驻广州总领事卡洛斯•希拉尔特借中国青团和墨西哥亡灵面包的味蕾碰撞,感受“天清地明,感念亲恩”;在《谷雨》中,与韩国驻穗总领事韩在爀共赏中国谷雨茶与韩国花煎饼,畅谈“雨生百谷,和而不同”;在《立夏》中,以早餐立夏蛋和北非蛋勾起童年回忆,与以色列驻穗总领事劳霈乐感受“万物并秀,圆满融通”;在《小满》中,与英国驻穗总领事贺颂雅互品中英甜点樱桃煎和司康,感悟“小得盈满,顺势而为”;在《芒种》中,通过中意甜品青梅甘露煮和提拉米苏的切磋,与意大利驻穗总领事白露茜见证两国友谊在“一带一路”之下“连收带种,继往开来”……节目并没有单纯地传播中国的文化,而是让中外文化交相辉映:从广州越秀公园的韩国太平舞,到白天鹅宾馆的英女王早餐,再到广州图书馆的意大利美食展……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节目中找到了共通与共鸣,吸引了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韩国、墨西哥、以色列、巴西、希腊、坦桑尼亚、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卡塔尔、比利时、丹麦、挪威、泰国、伊朗、马来西亚、巴拿马、老挝等20多个国家驻穗总领事参与节目摄制,并将节目转发至其官网。通过《二十四食者》的实践,我们看到了国际传播如何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最终走上去的成效。通过美食为媒介,我们让驻华使节接触到了中国的饮食和日常生活,通过节气,让外交官读懂了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从生活到文化,从现象到本质诠释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诚如费孝通先生从人类学角度所瞻望的社会美好前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十四食者》宣传片
三、贴近国际热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
强化重要节点、热点意识,主题再大,也要善于新闻化操作。尤其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抢抓时效、赢得流量,既需要高度的新闻敏感,也需要较强的选题策划意识。《二十四食者》其中的一期节目《小雪:气寒初雪 以心相交》,这期节目围绕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为主题,通过客家擂茶与糍粑作为媒介,跟印度尼西亚驻穗总领事斌德加展开了一场生动的媒体外交。节目组在策题阶段,就敏感地意识到,在小雪之时,就是峰会召开之际,在具体摄制节目的过程中,围绕“以心相交”的文化内涵跟总领事斌德加先生做了深入交流。这集作品贴近国际时事热点,在当时的国际舆论场上,“第十七次峰会”“马来西亚”等都是热词和热点,《小雪:气寒初雪 以心相交》在这个时候推出,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的现代生活等都得到了发酵传播。
《二十四食者》海报
还有一系列融媒产品根据海外社交媒体关注的科技热点,让我们的文化节展出圈出彩。如东莞动漫展的《漫展乐fun天》系列、深圳文博会的《文博自由行》系列等新闻短视频,除了挖掘其文化内涵外,还聚焦VR、AR、MR及AI等新科技、新技术,多运用电音、二次元等科技、互联网元素,努力获得海外年轻人的关注。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在作品里着力融入高科技、互联网元素,让Z世代喜欢看、看得懂,提升了中华文化面向Z世代的传播力。
从以文会友到以文载道,广东台通过挖掘文化题材内涵,以文化为媒介持续深化对港澳、对海外的传播,不断加深港澳与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向世界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华文明。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作为经验镜鉴:
一是深刻认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分众化传播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定位好受众,进行精准传播。“作为一般大众,我们的基本信息需求是接近的和类似的,而作为不同属性的分众,我们又对信息传播有着多样化的需求。”概言之,分众传播是为满足受众差异化的信息需要,将受众进行细分,进而按需供给信息、实现精准传播的传播样态。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明确了精准传播在国际传播中的内涵:“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如今的国际形势更加多变复杂,《二十四食者》挖掘了美食作为国际语言的优势,让清明制青团、谷雨采新茶、立夏绘斗蛋进入外交官的生活化国际传播的讨论与实践,理论界对一国一策、一区(域)一策、一语一策进行了越来越成熟的研究。上文所阐述的一系列反映岭南文化特点的融媒产品,可以说是在一圈(文化圈)一策的传播方向上进行了突破。我们把粤剧粤曲、美食服饰、节日文化等作为内容载体,具有鲜明的群体指向性:海外华人华侨。作品里呈现的红彤彤的中国结、欢欣鼓舞地舞狮子、人头攒动的岭南新春花街、粽子月饼等,这些具体的物品、色彩、符号、形象等,均是华人华侨脑海里的文化记忆,重新勾起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在血浓于水的文化纽带的感召下,引发情感共鸣共画同心圆。可见,这些融媒产品通过在海外社交媒体的发酵及海外华人社团的人际传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了出去,也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得到赓续发展。
《二十四食者》剧照
二是突围信息茧房,用好文化作为软性传播媒介,把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传播出去。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下国际话语权仍处于西强我弱的局面,我国无论在传播平台、渠道,还是在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下,都还处于弱势的一方。打好文化这张牌,做到润物细无声,有利于突破信息茧房,传出中国声音,构建好中国形象。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方面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迅速,但另一方面由于算法推荐、精准推送等媒介技术的大量涌现,反而编织了越来越牢固的信息茧房。在QUARA平台上关于中国的提问中,以下问题长期占据前十位:中国有高速公路吗?有互联网吗?有电视吗?有冰箱吗?这恰恰印证了欧美舆论场里关于中国的信息中,政治经济范畴的信息往往处于负面高频状态,科技处于低频状态,只有文化方面的信息得到正面高频的传播。可以推断,文化范畴的话题有利于摆脱西方话语统治下的话语霸凌,让西方民众摘掉有色眼镜。《二十四食者》挖掘了美食作为国际语言的优势,让清明制青团、谷雨采新茶、立夏绘斗蛋进入外交官的生活,成为国际传播突破信息茧房的有效途径。上文提到的众多融媒体产品围绕文化活动、文化展会、文化盛事等开展采访报道,把文化作为媒介,实际上还展示了当下中国非同一般的经济活力、高端前沿的科技产业、稳定祥和的社会状况。如在漫博会、文博会的报道中,不光传播了文化,还展示了VR、AR、MR及AI等新科技、新技术,科技方面的信息就这样伴随着文化内容传播了出去,既清新自然,又成效明显。另外,多个作品里作为背景展示的会所场馆、城市面貌、道路交通,普通百姓的衣着饮食、生活状态等,也一一反映在画面里,作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呈现给了国际社会。这样,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把当代中国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嵌入到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是影响“意见领袖”,以文化为纽带,主攻“关键少数”,让他们认识中国故事、认同中国故事,并主动讲述中国故事。意见领袖理论由拉扎斯菲尔德1944年在《人民的选择》提出:意见领袖是传递重要的竞选信息给大多数选民,并且为他们解释相关的竞选问题,最终影响竞选结果的一类人。传播学研究中,意见领袖指的是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二十四食者》就是一个影响关键少数的文化节目,节目共邀请了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韩国、墨西哥、以色列、巴西、希腊、坦桑尼亚、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卡塔尔、比利时、丹麦、挪威、泰国、伊朗、马来西亚、巴拿马、老挝等20多个国家驻穗总领事参与节目摄制,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中外双方不但介绍各自的文化特点与生活习俗,还畅谈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在节目《小满》里,我们向英国驻穗总领事贺诵雅女士介绍了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及成效,贺诵雅女士还主动讲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使用,并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表示赞叹,她说,中国节气文化充满了智慧,我们需要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芒种》里,我们向意大利驻穗总领事白露茜女士介绍了中国农业的技术发展,以及智能化、标准化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及成效。白露茜女士称赞中国通过坚定的毅力和辛勤的劳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正是这些付出成就了中国……这一期期节目通过驻穗总领事的视角,他们作为社会精英和意见领袖,把中国文化的智慧、中国经济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社会活力呈现给了国际社会。同时,总领事又将节目进行了转发,形成圈层发酵。美国驻华大使馆、英国驻华大使馆、新西兰驻华大使馆,以及参加节目摄制的各国驻穗总领事馆在各自境内外社交媒体官方账号积极转发,扩大了节目影响力。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这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需要我们持续深耕、咀嚼、复盘,不断总结经验规律的历程。打好“文化牌”,不断深化文化的媒介作用,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打磨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传播实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一是在革命文化题材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深化拓展中华文明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我们要讲党的故事,要敢于讲、善于讲、讲得好,把党的历史文化,把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民族独立的艰苦卓越向世界讲清楚,把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呈现给世界,把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生动故事传播出去。如献礼二十大,人民日报制作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从个体视角出发,生动阐释了党的性质与革命宗旨,这个视频不但在国内叫好,在海外社交媒体也取得了优异的传播成效。
二是深化“人际传播”,不断巩固拓展圈层建设。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以文化主题为着力点的国际传播中,广电人须多从工作间走到事件现场,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境内走到境外,在一场场鲜活生动的人际交往中深化理解传播需求,在一个个文化交流中感受领悟跨文化交流实践的痛点盲点。如南方日报的侨批主题报道、美食主题报道、欢朋满粤项目等,除了创作一系列图文、视频的产品外,还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开展线下活动交流,形成了发酵传播与长尾效应,巩固了圈层建设,也为进一步开拓朋友圈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充实内容主题。无论是美食文化、文化节展,还是非遗、节气、节日等,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载体,关键是如何用这些文化素材作为载体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这就需要我们下苦功去进行研究与阐释,进一步充实其内容、提升其内涵。一个体量宏大的报道往往需要深挖其内涵,提炼其精髓,需要采编队伍深入走访调研,在策采编播各个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可以通过办论坛、出版书籍等作深化延展。如羊城晚报“三山国王”寻根活动融媒报道,除了聚焦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探究三山国王的文化历史外,还邀请两岸著名的专家学者举办大型论坛,从学术层面挖掘“三山国王”的文化传承发展。整个融媒报道除影响普通民众,还影响关键少数,除了反映寻根活动的进行时,还回溯了过去时并延伸到了将来时,把“三山国王”这个共同的民间信仰作为情感纽带,凝聚了两岸民心,促进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沟通交流。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总书记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通过文化为媒介,以文会友,凭借文化叙事,以文载道,一系列的传播案例和做法表明了以文化为媒讲述中国故事是成功的、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以文化为引领,有利于推动讲好中国故事,讲述中国的文化故事,成为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副主任)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