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是中国作为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国家的纪念日。在这一重要日子到来之际,特别节目《南溪河畔2》即将与观众见面。纪录片通过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再现了两国人民长久以来友好相依的历史传奇。本公众号特刊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冰先生的相关致辞,敬请关注。
2025年1月18日,对于许多人来讲,也许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六,但是,对于山水相依,有着“同志加兄弟”传统友谊的中越两国政府和人民,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75年前的这一天,在两国领导人的亲自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转眼间75年过去,世界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许多变化。纵观当代中越关系,尽管在大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经历过风雨的冲刷,但是两国之间由老一辈革命家培育,无数中越好儿女在共同抗击殖民压迫和外部侵略的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浇灌出的友谊之树,今天愈发茁壮,两国人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感召下,紧密合作,共谋发展。
在这个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日子里,由五洲传播中心、广西广播电视台、越军广播电视中心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两集纪录片《南溪河畔2》,在电视和网络屏幕上与公众见面,该节目通过讲述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为我们揭示出一段发生在五十多年前,两国人民性命相托的传奇,以及那些深刻烙印在当事人心中,又代代相传的暖心故事,为中越建交7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十分不太平,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了对越南的全面战争,越南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起了援越抗美斗争,为艰苦战斗的越南人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援助,成为越南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可靠后方,在中越之间两千多年的关系史中,写下了最为可歌可泣的一页。《南溪河畔2》中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
当年,饱受战火蹂躏的越南,民生基础设施遭到极大破坏,医疗条件不足以应对前线伤病员救治的需要,许多在战斗中受重伤或在美军轰炸中无辜受到伤害的民众,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死去或致残,于是越南政府向中国政府寻求帮助。在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亲自关怀下,中国政府迅速从全国144个医疗机构调派大量富有经验的医护与后勤人员,于1968年,按照当时最高医院标准,在广西桂林建设了由国家卫生部直接管理,专门收治越南伤病员的南溪山医院。至1975年12月最后一名越南伤病员离开医院为止,该院共做各种手术2576台,在没有血库的情况下,每逢手术需要血液,全体医护人员争先恐后踊跃献血,据统计,短短8年时间里,多达70万毫升的鲜血,从中国医护人员的血管中抽出,注入到越南伤病员的身体。据统计,南溪山医院总共救治了119批5432名来自越南的伤病员,使他们得以恢复健康,重返前方继续战斗,或与家人团聚,其中许多人后来又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南溪山医院的事迹,为中越两国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做了最好的注脚。在越南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后,中国又将南溪山医院的全部医疗用品无偿捐赠给越南,为越南人民战后医疗事业发展再做奉献。
在这近八年的时间里,出于战争背景下的安全考虑,南溪山医院始终处于保密状态,医院的名称不对外公开,医务人员与伤病员的情况无人知晓,日夜奋战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不曾传扬。以至于直到今天,了解南溪山医院过往经历的人,特别是越南民众,仍属凤毛麟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于对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友好事业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中越两国电视工作者携手组建联合摄制组,历经前后五年的时间,深入追溯中越两国从1950年战胜法国殖民者的奠边府战役到1975年战胜美国侵略者之间这段在血与火中凝结的历史,遍访当事人、亲历者以及他们的后代与传承人,通过他们的深情讲述,回顾历史,感受今天,展望未来。在接受访问的人中,既有越方经南溪山医院救治痊愈的原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人、中国南溪山医院与对口合作的越南E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有当年的中国普通护士,以及中越两国当年医务工作者的后代。从为纪念中越建交70周年两国联合制播的《南溪河畔》,到当下献礼两国建交75周年的《南溪河畔2》,节目采用大量真实的历史影像、照片、文献档案,结合现场拍摄、情景再现,真实详尽地重现出一幕幕摄人心魄的感人场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为深入挖掘创新和主题拓展,《南溪河畔2》更注重讲述南溪山医院的越南合作方——越南E医院的战地救护、转运和接收伤病员的过往,更注重越方视角,更注重倾听南溪河畔的故事,穿过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在越南的悠悠回响。
节目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还在于中越双方当事者及其后代的深情相聚,他们前往历史现场,抚今追昔,忆及亲身经历或父辈嘱托,誓言永远友好下去的真情表述令人禁不住泪目。节目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在当下与五十多年前的中越两国间往复,使那段并不久远的历史重现眼前,又使我们在重温共同牺牲奉献的过往时,格外珍惜今天的友谊,前瞻中越两国与两国人民共同面对的未来。
笔者写作这篇短文,无意复述纪录片中的故事细节,这个过程需要留给有心读者自己完成。我想说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本身就是一件彰显中越两国人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友好合作的见证。
据有关方面介绍,尽管多年来,中越两国电视机构间多有各种人员互访和节目往来,但是双方就特定选题进行深度挖掘对等合作拍摄尚属首次。这是两国媒体合作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进展。这个节目的联合制作规格很高,既有中国国家级和省级主流媒体,又有专业的国际传播机构,更有越南军方广播电视机构直接参与拍摄和组织工作,双方根据共同商定的拍摄计划,各自拍摄了大约一半内容,最后编辑组合在一起。对摄制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的,还有中越双方驻外机构与负责人,卫生部门负责人及南溪山医院。我们可以说,这次圆满的合作,一如当年,是中越双方共同谱写的新篇章。
除去上述历史与政治背景的价值外,《南溪河畔2》也是一部在专业上可圈可点的好作品。借用相关专家的话讲,中越两国创作者在内容构思、摄制技巧和新技术运用方面值得充分肯定。节目不仅情感醇厚,更在精心设计上很下了一番功夫。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出现在节目中的人物,都被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既有时空连接,也有血脉连接,还有亲情连接,更有当下共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双向奔赴。两国的当事人,亲历者,后代,接班人等众多人物,经过创作者精密安排,被结构成有序交织的关系,这样就使故事在推进中,产生了一种令人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到底的欲望。熟知纪录片创作的人都知道,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用好用活历史资料方面,创作者也是下足了功夫,相信观众在看到原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阮文芝青年时代伤愈归队前,在南溪山医院楼前拍摄的照片活了起来,对着观众轻松一笑时,一定会感到内心有股暖流涌出。南溪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排队争相献血的照片,经过加工上色和赋予动态的处理,使我们不禁为他们的精神深深感动。这些由编导运用最新图片修复技术创造出的效果,不仅极大改善了节目的可看性,更是在加深主题阐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类似的地方还有许多,恕不一一例举。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领域有了较大进步,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总体要求下,各种节目从主题选择到形式创新,新技术的应用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纪录片爱好者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的表现也不俗,节目质量最好的作品,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较高水准,国际合作的优秀作品,也常见于屏幕之上。
但是我们发现,在纪录片国际传播领域,仅有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不够的,尤其在国际传播的一个独特领域即周边传播的语境下,有许多历史与现实的故事,远不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所能涵盖。千百年来国家民族间交往,沉淀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属于当事各方所共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对外传播领域开辟出一个独特的门类即“国际间交互传播”,即各当事方基于共同的经历,在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原则前提下,通过国际合作形式,共同开发创作能够充分准确反映共同走过的道路,折射对今天与未来共同的期盼,体现出国家间求同存异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笔者在多年从事电视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历中发现,恰是那些立足于共同历史与共同认知的作品,能够激起合作各方全方位积极反响,其效果远胜单纯或主要基于单方面需要,由一方协助另一方制作的作品。
《南溪河畔2》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该节目的创作,立足于中越双方从高层到民间永远牢记往昔斗争岁月,在中越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共同开辟美好未来的内在需要,具有极大的共情基础,因此创作过程得到了双方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据笔者了解,反映五十多年前中越两国党、政府、军队和人民亲密合作战斗友谊的南溪山医院历史的《南溪河畔2》,也是中国国家级媒体与越南政府和军方首次合作的纪录片,得到越南国防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熟知中外纪录片合作业务的人士都能读懂其中的开创性意义。节目的完成片在验收时,得到了双方的高度肯定,认为它是一部史料详实,感情深厚,主题明确,具有创新意识的好作品,为两国电视工作者的进一步合作开了一个好头。双方均提出,希望确保在两国建交75周年时,在电视媒体和多媒体平台共同推出。这些评价与近日播出盛况,体现出“交互传播”理念的价值。
《南溪河畔2》为中越两国未来更多优秀合作项目打开了新局面。
行文至此,笔者脑海中回响着节目结尾处那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便熟知的歌曲旋律:
“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共临大海,我们友谊像朝阳……”
(作者系中国视协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供稿)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