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与中华文明影响力,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领域的重要议题。立足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大维度,探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度”“量”“衡”三大核心要素,可以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框架。在“度”的层面,应关注传播的准度、温度与高度,通过以实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结合,致力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量”的层面,需考虑传播的标量、矢量与张量,通过拓展多平台传播渠道、设置多元化传播议题、提升多样化传播效能,以确保国际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在“衡”的层面,应布局传播的平衡、均衡与共衡,以确保不同文化间的话语平衡、不同主体间的发声均衡,以及不同观点中的舆论共衡,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感染力。本公众号分三期刊发文章全文,敬请关注。
目前,我国在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构建相互理解、美美与共的国际舆论生态上已取得较大进展,在文化交流、国际会议等多种活动及科技创新等多领域中,通过多种方式,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等更多中国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尽管如此,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仍面临着向英语国家传播偏多、向其他国家传播相对偏少,自说群体传播较多、他说群体传播相对较少,单向传播多、舆论互动少的问题。鉴于此,针对“传播得如何”,要充分考虑“衡”的问题,包括平衡、均衡、共衡。 传播的平衡主要是指保持不同文化之间的话语平衡。虽然承载着西方价值观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仍然占据强势地位,但英语国家受众不能代表全部国际受众,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受众也不容忽视,其国际舆论同等重要。应分众、分类、分层通过全人类共同价值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对世界文明的兼容并蓄中达成共识。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需将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均视为对外传播同等对象,并在传播战略和策略方面体现一定的平衡,力求在团结国际上积极响应派的同时,吸引暧昧踟躇派,力争战略竞争派,说服抵触派,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逐渐改变“西强东弱”的格局,形成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平衡。 实现话语平衡应坚持“天下为公”,秉持“融通天下”,追求“天下无外”。具体而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应强调不仅关注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更要关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以一种包容、平等、互鉴的文化交流态度,尊重并欣赏其他文化的独特价值,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应积极寻求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与合作,包括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教育、艺术、科技等多种渠道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及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展文化研究项目,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传播的均衡主要是指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发声均衡。考虑到知华友华人士是国际传播中构建国际舆论“朋友圈”的重要力量,因此需将外国专家学者、涉外媒体人士,以及来华外国留学生这支来自海外民间的 “他说”主体与本国的“自说”主体互,通过协同传播使中国声音被更多的受众认同。 可通过建立合作机制、组建专家团队、组织系列活动等,扩大“他说”主体。如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 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共同研究、联合出版、合作制作中国文化专题节目、多语言的文化宣传片、国际文化课程等方式,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组建由国际知名人士、中外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组成的跨文化传播团队,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国际经验,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参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邀请更多外国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与中国的研究项目和文化交流活动,如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团、文化节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增强其对中国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从而向国际社会传递更加真实、客观、生动的中国形象。 传播的共衡主要是指达到不同观点中的舆论共衡, 即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平等对话,强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要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推 动全球治理朝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要保持文化价值观的共识和认同,寻找文化间的共通点和共同价值观,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舆论共衡体现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文化互动等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共存。提倡多元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并存,尊重并欣赏每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要强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以此彰显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以推动建构更加和谐的全球文化生态。如在国际文化节上,不仅要展示中华书法、京剧、茶艺等传统艺术,也应主动参与体验如欧美的戏剧表演、太平洋岛国的手工艺术等。 其次,多元文化互动。即通过实施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策略,促进不同文化体系的协同进步与繁荣。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时,要倡导“美美与共”的理念, 积极贡献于全球文化对话与互动的进程。如通过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系列活动,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等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 等,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推动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此外,舆论互动。在传播过程中,应重视与国际舆论场的动态交互,构建一套持久且稳定的互动机制,及时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和疑虑。官方媒体需敏锐捕捉国际舆论的热点议题与核心焦点,采取开放、透明的态度进行回应,消除误解、纠正偏见、加深理解。再者,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可采取一系列策略,如开发多语种的国际传播渠道、举办多区域的高端对话平台、运营多语种的社交媒体账户等,增强与国际受众的互动,及时、准确、恰当地传播中国的真实声音。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中国版中国故事”不断强化中国文化话语权,并进而推进中国文化叙事体系的构建,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在通过中国文化叙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进程中,如何基于得当的传播议题设置、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以及不同的主体面向来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能,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本文从“度”“量”“衡”三个角度出发,尝试性构建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框架,涵盖内容、方式与效果等议题,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推进中华文化叙事体系的建成。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来源:《对外传播》2024年第12期,续完)三 、把握中国文化传播的“衡”
( 一)保持传播的平衡
(二)实现传播的均衡
(三)达到传播的共衡
四 、结语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