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走近大凉山》:日本导演如何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2021-05-20 00:00

分享到


近日,由解读中国工作室和日本知名导演竹内亮联合制作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在中日两国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节目播出后的24小时内,节目登陆快手热搜榜第1名、哔哩哔哩热搜榜第4名、腾讯视频热搜榜第5名,在微博等国内主流视频平台也分别位列当日热搜榜前10位,节目总观看次数24小时内突破1亿人次。该片在日本也获得广泛关注,朝日新闻网、每日新闻网、东京杂志网等30余家日本主流媒体播出。5月16日,该片日语版登录日本最大网站雅虎的首页。


前情回顾:《走近大凉山》:竹内亮的十年之约

十年对比,真实呈现中国脱贫效果与经验

凉山州属于“三区三州”之一的深度贫困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区还处于“刀耕火种”“以物易物”的状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凉山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其他地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交通不便、居住在海拔1400米的高山上,是悬崖村的最大致贫因素。10年前,日本导演竹内亮就曾到大凉山拍摄纪录片。他回忆说,“那个时候(的大凉山)很穷很穷,真的什么都没有”。10年后的2020年,是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竹内亮带着怀疑和好奇,重回大凉山,要去现场看看曾经贫困的大凉山是否真的脱贫了,现在的大凉山到底是什么样的……


交通的改善是悬崖村实现脱贫的第一步。重回大凉山,尽管道路泥泞颠簸,但已经通车,拍摄团队可以直接开车到许多村民家门口。而10年前,竹内亮只能靠着肩扛驴驮的方式,把拍摄设备搬到山里。


从山上迁居到县城,是悬崖村人从根本上摆脱世代脱贫的最有效措施。10年前,人们还都住在山上。如今,大部分村民都已经下山,搬到县里集中安置点的新楼房里,从农民变成了县城里的城市人。俄木依伍是凉山州昭觉县哈甘乡的村民,她的家就在悬崖村附近,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以前,她和乡亲们进出村子都需要沿着悬崖绝壁攀爬藤梯。如今,他们搬到了昭觉县城的集中安置点,住进窗明几净的楼房里,用上了热水器、洗衣机等现代家电。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致竹内亮甚至露出有点羡慕的神情,惊呼就像是“穿越时空”。


在城市里接受职业培训,就业获得稳定的收入,才能真正脱贫。很多像刚刚搬下山的俄木依伍一样的妇女,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彝绣培训班,制作工艺品出售,在兼顾家庭的同时还能为自己带来一笔新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通过一组一组故事的今夕对比,《走近大凉山》向人们呈现了悬崖村脱贫的真实效果,向人们介绍了行之有效的精准脱贫经验。


不回避问题,真实呈现中国脱贫攻坚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改善交通、易地搬迁只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比较容易见成效的部分。要真正脱贫,最重要的是提高人口的素质,就是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这也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但这无疑也是一项更为艰巨、更需要长期高投入的事业。因为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不仅仅需要持续大量的经费投入,更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走近大凉山》并没有回避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薄弱这个尖锐的问题。在悬崖村,没有老师愿意来,给孩子们上课的是支教老师。而一名支教老师要负责所有学科的教学,还要培养孩子们基本的生活习惯与技能;而且支教老师也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他们不可能长期支教。片中,俄木的爸爸对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但又无计可施,他虽然很希望有更多支教老师为孩子们上课,希望支教老师不要离开,但是他也知道支教老师从遥远的地方来支教,本身就是奉献,不能对他们提出更多更高要求……



竹内亮还通过插入即兴采访方式,讲述一些碎片化的小故事,展示悬崖村脱贫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如,在山上卖水的70岁的奶奶使用微信收款,这个细节虽然展现了中国互联网和在线支付的无远弗届,但也带出了老人一家的故事,让观众看到老奶奶仍需要靠上山卖水而改善生活;很多人从没有见过山下的世界,对城市产生抗拒,不愿意进入城市;踢足球的孩子们,有的梦想是当球星,但也有的想要赚钱给爸妈买房买车;怀孕的妇女,丈夫远在外地打工,但因为怀孕而失去工作,只能回到老家……


体验式拍摄,提高节目真实性和可信度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线。为提高节目的可信度,竹内亮采取体验式拍摄方式,走进大凉山深处彝族民众的真实生活。竹内亮希望人们通过自己的作品,看到中国当代最真实的时代风貌。为此,《走近大凉山》采用了竹内亮最常用的“旅行体验式”拍摄方法,从上绿皮火车起,竹内亮就开始接触当地居民,一路走过陡峭的悬崖村,遇见“移动的银行”,渴望成为武磊的足球小子们,视支教老师为珍宝的双河小学,热闹非凡的火把节……摄影机即眼睛,两者融为一体,竹内亮眼睛看到的一切,都被镜头记录下来,凡是导演眼中所见,皆为观众呈现,观众们跟随着竹内亮的镜头走遍大凉山的沟壑,走遍了大凉山的家家户户,仿佛自己到了现场。

在对镜头的运用中,《走近大凉山》也尽量体现真实性和客观性。如,在拍摄主观镜头部分时,几乎全部采用手持镜头,没有明确的被拍主体;在客观体验部分,导演频繁出镜,不避讳、直接地表达此时的所想所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导演的“操控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和共鸣;对当地的人和物也尽可能做到最直白的还原,频繁采用主观视角和客观体验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更为真实的“临场感”。此外,该片通过航拍方式立体化呈现当地的崇山峻岭,也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提高了节目的可信度和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