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视频):“嗦啰嗹”非遗文化活动
嗦啰嗹是福建省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踩街舞蹈,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今年端午节,泉州鲤城迎来了城南“嗦啰嗹”非遗文化活动,热热闹闹的巡游队伍从鲤城临江街道泉郡后山宫出发,一路巡游,丰富多彩的民俗来“斗阵”,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闽南网使用摄像机全程跟拍记录的方式,深入挖掘并展示了嗦啰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增强了其吸引力和传播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对闽南传统民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嗦啰嗹》发布后,在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播放量和互动数均显示出其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有效地促进了泉州传统文化的传播。
2024-09-19 14:38
视频|世遗少年说 掀起闽南文化传承澎湃浪潮
根植海丝文化土壤,传承闽南深厚文化。 “世遗少年说”依托闽南网平台,围绕“青少年传承+线下活动+新媒体传播”这一主线,打造成为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世遗文化传播传承的纽带窗口,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绽放新活力。 线上展播平台开设有“动态关注”“世遗传承”“名家眼中的泉州”“我为世遗读首诗”“鲤‘承’文化”等栏目。线下活动方面,2024年“世遗少年说”线下主题活动在泉州古城鲤城举办,历时两个月9场活动,共吸引近300组报名者参与,开启了一段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之旅。 闽南网镜头记录,创作了图、文、短视频、海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作品,网络传播量超千万。
2024-09-19 14:34
【闽南网视频】闽台龙舟邀请赛 海峡两岸青年共竞技
漳州台商投资区是台胞重要祖籍地,也是台商投资聚集地。今年来,漳州台商区以打造对台“全域融合样板区”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闽南网以穿越机方式,采用穿越镜头,围绕衣、食、住、行、学“五位一体”,一镜到底展示漳州台商投资区美景,展现漳州台商投资区在经贸、文化、产业、教育、医疗等五个方面对台融合发展,全面打造“全域融合样板区”的生动实践。
2024-09-19 14:30
闽南网带您一起穿越:打造全域融合样板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漳州台商投资区是台胞重要祖籍地,也是台商投资聚集地。今年来,漳州台商区以打造对台“全域融合样板区”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闽南网以穿越机方式,采用穿越镜头,围绕衣、食、住、行、学“五位一体”,一镜到底展示漳州台商投资区美景,展现漳州台商投资区在经贸、文化、产业、教育、医疗等五个方面对台融合发展,全面打造“全域融合样板区”的生动实践。
2024-09-19 14:26
诗行天下
《诗行天下》由南京电视台拍摄制作,首创了诗词文化寻踪的节目样式,用纪录片的方式深度呈现中华诗词,寻觅与南京息息相关的历代大诗人,节目从南京出发,走向他们的出生之地、为官之城,寻觅他们的人生轨迹与诗歌印记,并将书法、绘画、吟诵、戏曲曲艺等丰富的艺术形式融入行程中,呈现诗词之美、传统文化之美,打造一幅波澜壮阔的“诗词地图”。节目于2019年12月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一经推出就取得了业界的充分肯定与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该节目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项目,并获得多个省、市级纪录片重量级奖项。
2024-09-19 12:46
《人生值得一过》
本片通过回顾翻译家杨苡104岁的人生经历,反映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通过生动有趣的记录、多种视角的讲述,带领观众了解她如何翻译并首创《呼啸山庄》译名、103岁时还笔耕不辍、她和巴金、沈从文交往的故事等等,展现大时代背景下她和身后的“翻译大家庭”等一群知识分子的追求。她所抱有的“每一天都要做到最好”“等待和希望”等信念,她作为翻译家对“信达雅”的理解,作为百岁老人所呈现的对生命的态度以及生活的状态,作为知识分子对个人操守的坚持,以及一生保留的天真与童趣,都在片中一一呈现,凝练成《人生值得一过》这一主题。
2024-09-19 12:08
《南京》第六季《文都本纪》
2019年10月31日,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文学之都”,也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本片从回答“文学是什么”出发,由古及今,展现了文学与南京相生相伴、相互滋养的关系。不仅讲述了南京文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出的熠熠光辉,也展现了南京与世界的文学勾连,探讨其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本片采用故事化手段叙事,通过极具特色的影像化表达,带领观众从文学中走进一座城,从古今故事中品味一个生机勃勃、自信昂扬的中国,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溯源中华文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一次成功实践。
2024-09-18 16:44
《门启四方》
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长、具有较高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古代城垣,是宝贵的中华文明瑰宝。它历经六百余年,守护了南京城的云锦缥缈、商船起锚、文人墨客、秦淮歌声。城墙守护着城市,城门沟通着城内外。南京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历经开启和关闭、毁弃和重建,见证了南京的时光变幻、沧海桑田。 纪录片《门启四方》把目光聚焦到南京的一座座“城门”上,从“城门”这一具体而微的角度切入,全方位、多角度讲述南京城墙和城门在建设思想、军事防御、政治礼仪、经济文化、保护传承等多方面的精彩故事。描摹出南京城门在历史长河中种种角色,也记述其转型为文化遗产后的当代价值,勾连起市民与遗产的情感纽带。
2024-09-18 15:43
《盲道》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其中,盲人考生共15名,比去年增加3人,创10年来新高。 本片主人公贺博便是去年的盲人考生之一,他也是湖南邵阳首位参加高考的盲人考生。如今的他,已经度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 本片讲述了贺博带着梦想启程,辗转一千多公里前往南京求学,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故事。该片以视障群体为表现对象,使用非虚构的声像记录,真实自然,直抵人心。拍摄从视障群体的角度出发,记录贺博从乡村出发去大学报道的整个过程,并以贺博的同学,即盲人按摩师陈清持为辅线,两线交织,增强内容的故事性,展示出新时代下普通人怀揣梦想,努力生活、奋斗的身影。
2024-09-18 15:38
系列短视频《阅·南京》
《阅•南京》是以南京的文学地标为脉络,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重新梳理出对应地点的名篇、名作,及文学作品背后的小故事,从而让文学作品视频化呈现。营造了文学经典的全民阅读氛围,打造了南京独有的文学之都“阅读名片”。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搭载互联网平台的快速传播,如何在满足受众碎片化需求的同时,输出了制作精良的产品与内容的一次创新实践。 小而美的精品佳作,短小的篇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具备可持续性的内容,便于台网融合传播的节目样态,是南京电视台融合传播的一次优秀实践,也是文学和文旅融合的一项创新探索。
2024-09-18 14:26
丝路遗韵-英吉沙小刀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英吉沙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在这座“新城”,流传着许多的“老手艺”,英吉沙小刀、土陶、模戳印花布、达瓦孜被列为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英吉沙县生产佩刀的历史约有480多年,小刀以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显露头角,是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小刀刀身选用上等钢材,历经淬火、打磨、锉平等繁琐的工艺,刀柄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有的还会镶嵌宝石、金银等装饰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特色。一把好刀需要29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刀匠们世代传承的绝技,一点都马虎不得、少不得。
2024-09-18 13:02
丝路遗韵-英吉沙土陶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英吉沙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在这座“新城”,流传着许多的“老手艺”,英吉沙小刀、土陶、模戳印花布、达瓦孜被列为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与丝绸之路的繁荣紧密相连。早在汉代,随着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土陶制品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和贸易商品,在新疆地区广泛流传。 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土陶烧制技艺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每一件土陶制品都是一个故事,讲述着匠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
2024-09-18 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