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启四方》
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长、具有较高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古代城垣,是宝贵的中华文明瑰宝。它历经六百余年,守护了南京城的云锦缥缈、商船起锚、文人墨客、秦淮歌声。城墙守护着城市,城门沟通着城内外。南京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历经开启和关闭、毁弃和重建,见证了南京的时光变幻、沧海桑田。 纪录片《门启四方》把目光聚焦到南京的一座座“城门”上,从“城门”这一具体而微的角度切入,全方位、多角度讲述南京城墙和城门在建设思想、军事防御、政治礼仪、经济文化、保护传承等多方面的精彩故事。描摹出南京城门在历史长河中种种角色,也记述其转型为文化遗产后的当代价值,勾连起市民与遗产的情感纽带。
2024-09-18 15:43
《盲道》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其中,盲人考生共15名,比去年增加3人,创10年来新高。 本片主人公贺博便是去年的盲人考生之一,他也是湖南邵阳首位参加高考的盲人考生。如今的他,已经度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 本片讲述了贺博带着梦想启程,辗转一千多公里前往南京求学,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故事。该片以视障群体为表现对象,使用非虚构的声像记录,真实自然,直抵人心。拍摄从视障群体的角度出发,记录贺博从乡村出发去大学报道的整个过程,并以贺博的同学,即盲人按摩师陈清持为辅线,两线交织,增强内容的故事性,展示出新时代下普通人怀揣梦想,努力生活、奋斗的身影。
2024-09-18 15:38
系列短视频《阅·南京》
《阅•南京》是以南京的文学地标为脉络,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重新梳理出对应地点的名篇、名作,及文学作品背后的小故事,从而让文学作品视频化呈现。营造了文学经典的全民阅读氛围,打造了南京独有的文学之都“阅读名片”。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搭载互联网平台的快速传播,如何在满足受众碎片化需求的同时,输出了制作精良的产品与内容的一次创新实践。 小而美的精品佳作,短小的篇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具备可持续性的内容,便于台网融合传播的节目样态,是南京电视台融合传播的一次优秀实践,也是文学和文旅融合的一项创新探索。
2024-09-18 14:26
丝路遗韵-英吉沙小刀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英吉沙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在这座“新城”,流传着许多的“老手艺”,英吉沙小刀、土陶、模戳印花布、达瓦孜被列为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英吉沙县生产佩刀的历史约有480多年,小刀以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显露头角,是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小刀刀身选用上等钢材,历经淬火、打磨、锉平等繁琐的工艺,刀柄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有的还会镶嵌宝石、金银等装饰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特色。一把好刀需要29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刀匠们世代传承的绝技,一点都马虎不得、少不得。
2024-09-18 13:02
丝路遗韵-英吉沙土陶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英吉沙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在这座“新城”,流传着许多的“老手艺”,英吉沙小刀、土陶、模戳印花布、达瓦孜被列为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与丝绸之路的繁荣紧密相连。早在汉代,随着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土陶制品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和贸易商品,在新疆地区广泛流传。 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土陶烧制技艺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每一件土陶制品都是一个故事,讲述着匠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
2024-09-18 12:57
丝路遗韵-模戳印花布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英吉沙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在这座“新城”,流传着许多的“老手艺”,英吉沙小刀、土陶、模戳印花布、达瓦孜被列为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疆维吾尔族的印染技艺历史悠久,英吉沙县被誉为“模戳印花布故里”, 其木戳印花布工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以前。英吉沙的土布匠心独具、造型精美,深受中外艺术界和收藏家喜爱。刻章、选布、上浆、印花、漂洗……这项技艺蕴含了维吾尔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
2024-09-18 12:49
丝路遗韵-高空达瓦孜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英吉沙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在这座“新城”,流传着许多的“老手艺”,英吉沙小刀、土陶、模戳印花布、达瓦孜被列为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达瓦孜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高空走索”,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表演者在数十米高空的绳索上展示各种杂耍技艺,集惊险、艺术、观赏于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达瓦孜表演在交融互鉴中不断创新发展,将传统杂技里的蹬独轮车、椅子倒立、顶碗、倒挂金钩等元素融入了表演中,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4-09-18 12:42
《纸御风华》——非遗走进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查干湖景区大汗蒙古风情园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纸御风华》如同一朵璀璨的非遗之花,为景区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色彩。这场表演将郭尔罗斯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模特走秀完美融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郭尔罗斯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其细腻的线条、生动的图案,无不彰显着匠人的智慧与匠心。当这些精美的剪纸作品以服装的形式出现在模特身上,随着她们的步伐在舞台上缓缓流转,仿佛每一剪都剪出了历史的深度,每一线都绘出了文化的韵味。 《纸御风华》不仅是一场文化的展示,更是非遗进景区的一次成功实践。它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景区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真正做到了景上添花。
2024-09-18 12:22
《赞引松工程》——非遗走进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好来宝艺术的新颂歌。在查干湖引松广场的广阔舞台上,一曲充满激情与赞美的《赞引松工程》响彻云霄。好来宝,这一蒙古族的传统说唱艺术,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将引松工程——这一惠及民生、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娓娓道来。视频讲述了郭尔罗斯“引松工程”发起人傅海宽的故事,表演者以精湛的技艺,将引松工程的宏伟蓝图、建设历程以及它对当地生态、经济、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歌声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歌颂,也有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佩,更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赞引松工程》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人们在欣赏好来宝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水利工程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2024-09-18 12:08
《陶克陶胡》——非遗走进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陶克陶胡》——郭尔罗斯民歌在查干湖景区的璀璨绽放。在查干湖景区的契丹岛百花园内,一首悠扬的郭尔罗斯民歌《陶克陶胡》悠扬响起,为这片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胜地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陶克陶胡》不仅承载着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契丹岛百花园的演出中,由多位非遗传承人共同演绎的《陶克陶胡》更是将这份文化瑰宝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歌声仿佛穿越时空,将观众带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此次《陶克陶胡》走进查干湖景区,不仅是一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它让人们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近距离接触到蒙古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024-09-18 12:02
《蒙古族长、短调民歌、呼麦组合》——非遗走进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查干湖野鸭湾这片自然生态的瑰宝之地,一场蒙古族长短调民歌与呼麦组合的精彩演出即将上演。这场文化盛宴汇聚了蒙古族音乐的精髓,将带领观众领略草原儿女的豪情与柔情。 首先,短调民歌以其明快活泼的节奏和贴近生活的歌词,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随后,悠扬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缓缓响起,其旋律悠长、意境深远,仿佛能穿越草原的辽阔,直击人心。 而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呼麦组合的表演。呼麦,这一蒙古族独有的演唱形式,通过一人同时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营造出神秘而震撼的听觉效果。在野鸭湾的舞台上,呼麦艺术家们将用他们独特的嗓音,为观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 这场蒙古族长短调民歌与呼麦组合的依次表演,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查干湖野鸭湾的见证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韵味。
2024-09-18 11:54
《金珠尔》——非遗走进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非遗之音,荡漾查干湖畔。在风光旖旎的查干湖景区,一曲悠扬的郭尔罗斯民歌《金珠尔》从竹筏上缓缓响起,为这片自然美景增添了无尽的文化韵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聆听。歌曲由省级非遗传承人王达古拉倾情演绎,她以清亮而深情的嗓音,将《金珠尔》这首经典民歌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包嘎日迪的精湛伴奏更是为整场表演增色不少,琴音与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音乐画卷。 此次非遗进景区的活动,不仅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郭尔罗斯民歌《金珠尔》的竹筏表演,更是成为了查干湖景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非遗文化在旅游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2024-09-18 11:19